2021年8月,我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委托,撰写一部反映孔海南团队十多年坚守在大理洱海现场保护环境的报告文学。对我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挑战。
(资料图)
《海菜花开》 朱大建 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3年6月第1版
我国多个湖泊以前的污染状况,如滇池、太湖、洱海污染的种种情状,我都亲眼见过。多年前,我在云南自驾游时,爬上西山,去看滇池,满目尽是蓝藻;在大理,我住湖边民宿,在未曾治理好的洱海边散步时,闻得到湖湾里传来的藻腥臭味。这也成了我踊跃地要写孔海南团队的动力。
动笔写作本书之前,是漫长的采访。从2021年的夏天起,每周一至二次,每次三到四小时,在上海交大出版社的活动室,团队“首席科学家”孔海南教授像给学生上课一样,用电脑,将他自己制作的PPT,在投影机上播放,一边放照片,一边讲述他的“水生态治理”人生。对我来说,这既是采访,也是学习。
本文作者朱大建
要想写好这个水生态环境学者,必须“钻”进他的专业里,在很短的时间里成为内行,再用我的语言,写出他的故事。这是报告文学作家必须经历的阶段,行话称之为“跳进去,跳出来”,采访必须深入。这样的学习式采访,持续了四个多月。
其间,我还跟着孔教授去大理,全程参加“2021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去洱海看自然生长的海菜花,去右所镇松曲村看农民采摘人工种植的海菜花,看罗时江1500亩倒锥子型人工湿地,看大树营8000亩人工湿地,看洱海的源头花碧湖,看牛粪工厂, 看下沉式污水处理厂。在观察的间隙时间,采访卖海菜花的电商女主播茂茂和沐鱼,采访协助孔教授做洱海生 态治理工程的老朋友尚榆民、刘滨、钟岚,采访孔教授团队里的王欣泽、何圣兵、封吉猛、沈剑老师……
像我这样的笨人,只能靠双脚多跑,双眼多看,用嘴勤问用手勤记,才能采访到足够多的素材,写作时方能游刃有余。一次次的深入采访让我对洱海治理的艰巨过程有了更多了解。令人遗憾的是,受到新冠疫情等影响,未能采访到部分相关人员。
四个月的采访,我记录了厚厚两本采访本。每一次采访,我都用手机录音保存。这是因为我的年龄渐入老境,记忆力大不如前,笔记速度也大不如前,只能是勤能补拙啦。孔教授说,来采访他的记者、作家中,我是最认真的人。采访结束后,我先阅读整理采访笔记,再听采访录音,将遗漏之处补进笔记里。接着,我向孔教授要了很多他的教案及讲座PPT,用于学习。我还到大 理州图书馆找寻苍山洱海变化的历史、地理、人文图书及白族风情图书。
朱大建与孔海南教授(右)在洱海双廊镇
上海交大环境学院党委书记胡薇薇,接受我的采访之余,还为我提供了全国各大媒体报道孔海南教师团队的很多新闻报道。这又让我发现一些需要补充采访孔教授的故事线索。
初稿写完后,修改了几次,仍未达到出版社“准确性、科学性、生动性、大众性”的要求。编辑老师说,这本书的灵魂有了,骨架有了,好比一个人长得比较瘦,不够丰满。为此,我又随孔教授去了洱海,补充采访多个“治水人”的故事,反复修改。
洱海治理是一个“久久为功”的漫长过程,要靠全社会的合力。孔海南将洱海治理经验总结为“政府主导、依法治湖、科技支撑、企业创新、全民参与”。
本书主要讲述以孔海南为代表的科学家团队如何实现“科技支撑”。受限于采访素材等,有些方面无法作更多叙述,但也涉及到了。孔海南自2013年心脏动过大手术之后,仍担负着项目首席科学家的重任,他的故事令我感动。在治理洱海的漫漫岁月中,孔海南扮演着“贡献者、参与者、见证者”的角色。本书前三章主要描画作为“贡献者”的孔教授,后三章中,孔教授以 “参与者”“见证者”的角色贯穿前后。在他萌生“洱海情结”30余年之后,经各级政府、科学家群体、企业、当地民众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洱海重回清澈。而且,包括洱海在内的整个中国的江河湖库水生态都有了非常大的改善。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这让人感到莫大的欣慰。
感谢以孔教授为首的上海交大洱海治理团队百忙中接受我的采访,尤其是孔教授接受了我近20次采访。
《海菜花开引蜂来》 张孝雷 摄
感谢大理州州委书记杨国宗、宣传部部长席玲等相关领导对本书的支持!各位领导、专家不仅帮助审定书稿,还协调相关方面授权本书使用了《洱海相册》与“大理发布”账号发布的部分视频和图片,让读者能够更感性直观地领略洱海之大美。感谢大理州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赵渝等摄影师授权本书使用多张摄影作品。
感谢上海交通大学相关领导对本书的指导和帮助。校党委书记杨振斌为本书作序。原校长张杰、原副校长吴旦不仅接受采访,还帮助审读书稿。校宣传部部长胡昊等领导也多次审读书稿。
感谢上海交大出版社前任社长李芳、现任社长陈华栋,编辑钱方针、吴雪梅、黄婷蕙。他们为本书多次讨论、修改、完善付出了很多精力。一次次的思想激荡,一遍遍的修改,让我感受到上海交大出版人专业、严谨、细 致的工作作风。
这本书凝聚着很多人的心血,在此一并感谢。书中尚有疏漏不足之处,请专家和读者指正。
(朱大建)
(本文为《海菜花开——洱海边的重托与守望》后记)
标签: